Go...
Go...
另一方面,《创造101》也是一个社交平台:依托于腾讯的社交基因与用户基础,节目应用大众点赞机制培养、集聚了大量深度用户,正是这些“粉丝”们在社群中的相互寻找、对话、比拼,为节目开辟出巨大的话语空间,进而形成了节目专属的用户生态。
不同于一次性的节目产品,平台的开放性、参与性和延展性产生了源源不断的“自然流量”,不断提振着节目的影响力;也只有在节目平台之上,才可能完成《创造101》这样长周期、大体量、高浓度的综艺叙事。
其二,从快感消费到意义消费。
其二,从快感消费到意义消费。
伴随着节目进程的深入,《创造101》的用户普遍经历了“快感消费—美感消费—情绪消费—情感消费—意义消费”这五个阶段的体验,可谓印证了“始于颜值,敬于才华,合于性格,久于人品,终于慈悲”这句箴言,意义消费也使用户获得了最具价值的“投资回报”。
相对而言,国内的女团文化长期处于视觉化、扁平化、消费化的发展困境之中,而人们在《创造101》总决赛结束后发现:温情的祝福取代了无聊的调侃,专业的评点取代了肤浅的议论,冷静的思考取代了肆意的谩骂。这种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消费升级现象,与制作方对节目模式的自觉改造、自我进化关系密切。
《创造101》区别于日韩女团选拔的既定模式,通过“勤奋C位”、“逆风营救”、“旁听生”、“踢馆赛”等制度安排,在个体与群体、特写与全景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上大做文章,体现出这档节目的母语思维和本土逻辑。
在“逆风翻盘,向阳而生”的理念指引下,节目以自然、偶发的形式传递出自身的态度、立场和价值导向,例如女孩们在游船甲板上喊出自己的梦想,家人通过视频发来祝福和鼓励,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服装和编曲,都透射出节目的“隐藏价值观”。
《创造101》诠释出中国当代青年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追求,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孔和情感图谱,打造出一支深植于本土文化土壤、充盈着现代审美意义的新时代女团。
其三,从资本为王到以人为本。
其三,从资本为王到以人为本。
近五年,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先后经历了“技术优先”、“模式是金”、“明星至上”、“资本为王”几个发展阶段,终于进入到“以人为本”的阶段。
多年以来,女团一直在国内发展受限,长期作为游戏、影视、音乐甚至网络直播等产业的附属品,始终未能开发出独立的主体价值。此次《创造101》能够通过女团选拔这样一个小切口撬动社会文化的大格局,依靠的是节目构建了一个好的杠杆——人。
从根本上说,《创造101》是一档关于“人”的节目。相对于不少纯才艺、纯比赛、纯游戏的网络综艺,《创造101》坚持将真实、诚恳、猛烈的个体呈现作为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让观众能够在观看节目后喊出一个个女孩的名字。
可以断言,在当前网络综艺市场的竞争格局中,“人”是最大的IP资源和致胜之道。正是因为对人的关注,使得《创造101》不断打破小众文化的壁垒,延伸用户圈层的半径,超越性别、年龄、地域、职业的限制,获得了广泛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符号价值,成为一档与时代思潮和社会文化同频共振的网络综艺节目。
热度空前,余温未散,此时对发生在2018年上半年的这一综艺事件进行复盘与沉淀是必要的。今天,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兴的主流媒体阵地,《创造101》的成功足以证明,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作为当下最为热销的文化产品之一,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,它对于塑造青年形象、传递中国情感、凝聚时代价值同样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因此,网络综艺的创作者更应意识到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,全面理解网络综艺的复合属性和多维价值,建构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