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...
Go...
“身体、头发、皮肤都是你父母给你的,你不敢伤害他们。”随着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流行,这种想法也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。从此,剃毛、纹身也成为一种惩罚。如果一个人犯了严重的罪行,但没有导致死亡,那么他就会受到剃发的惩罚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带兵严格。在行军作战时,他不允许部下破坏农田、破坏生产,否则将受到军法的惩罚。
然而,曹操的马在行军中受惊,突然绊倒,践踏了田野。但他必须执行他下达的命令,他不能自杀,所以他剪掉了自己的头发以执行军法。可见,在古代,剪发是仅次于斩首的惩罚。这种风气自秦汉以来就十分盛行,这种观点早已根深蒂固在万千人的骨髓中,无法消除。直到清朝初期,情况才发生变化。
2、女真剃须习惯历史悠久
女真人古称“肃慎”,亦称“黑水靺鞨”。该民族古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。也被称为“树林里的人”。由于他们常年在森林中狩猎、迁徙,所以很早就形成了扎辫子的传统。像创建金国的女真人一样,他们的发型是根据《金史》记载的:“一半剃一半留,额上有一条直线,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掉,后面的头发线是绑着的,挂在脑后。””
经过数百年的发展,建州女真人早已形成了“钱鼠尾”辫子。顾名思义,它们的辫子可以穿过铜钱的孔,类似于老鼠短而细的尾巴。很难考证剃发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。但到了宋代中期,史料中已有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对女真人的描述,《宋史》中多有“见辫子必杀”的记述。 。显然,当时人们对金兵的识别就是他们的辫子。
应该是女真人的祖先有剃发的传统,因为长发对于他们在茂密的森林中生活和生育非常不方便。毛发很可能会粘在树枝和树叶上,导致狩猎能力丧失。直到他们的子孙再次称霸中原时,他们仍保留着这一习俗。前面说过,保持统一的发型可以强化国家认同感,更有利于统治者对人民的管辖。因此,自清朝入关以来,这种习俗就在中原地区盛行起来。
3. 握住你的头,但不要握住你的头发
十万清军入关,驻扎北京。但军队和人口都很少,初期很难实现对中国的全面占领。即使有效,这也不是人们想要的。因此,明末重臣孙志贤投奔清朝后,为了讨好多尔衮,向多尔衮建议,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行剪发、编辫,以便更好的管理。因为这件事,孙志贤退伍回到家乡后,遭到家乡长辈的排斥,被杀在侯快。
顺治皇帝颁布“剃发令”后,头发的生长不再由个人喜好和习惯决定,而是成为一项国策。满清王朝把剃发当作臣服统治的象征。老百姓留发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,自然不愿意轻易服从。
“我宁愿做一个扎着头发的人,也不愿做一个剃光头发的人。”汉族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抗。他们认为留长发是对明朝忠诚的象征。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。一时间,多地发生血腥风波,酿成“扬州十日”、“嘉定三惨案”等惨绝人寰的惨案。胜利之后,清军也因损失惨重而开始报复性杀戮。围城后,汉人被故意屠杀以求安慰。
然而,随着南明王朝的衰落,人们对国家复兴的希望逐渐破灭。最终,汉人终于放弃了抵抗。我完全接受了我剃光头发、留辫子的事实。随着我们看到辫子一天天长大,扎辫子而不是留头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。
从此,辫子就成了男士们常见的发型。而很多大臣也以自己整齐的辫子为荣,到处炫耀。俗话说“天天洗脸,天天刮胡子”。此后,他们也非常重视头上的辫子,所以外国人谈起中国时的第一印象就是“神秘的辫子”。在他们心目中,这成为了我们的象征。改革开放后,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这种不良规定早已消失。
2.辫子终于被淘汰了
清朝闭关锁国,人们很难发现扎辫子的坏处,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辫子。但鸦片战争后,中国的大门被西方打开了。中西文化之间也有交流。大批懂事的年轻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习俗,逐渐认识到扎辫子是一个坏习惯。 “扎辫子很难看,如果长期扎辫子而不洗,脏东西就很难忍受。”
但没有人敢第一个吃螃蟹。鲁迅在《藤野先生》中也提到过这一点。最终,80多名新加坡华人决定剪掉辫子,穿西装。这个问题传到国内后,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。但也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1、改革与改革
康有为等人发起的改革,旨在改变习惯,推动社会制度改革。他曾大胆请求光绪帝彻底废除“剃发令”,以“振兴民族精神”。而且,他还主张派学生出国留学,学习国外先进技术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在《大公报》上建议国际学生先尝试剪辫子。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嘲笑你,并且更容易融入西方文化。二是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。但这种做法仍被批评有“人满为患”之嫌。
然而,许多进步人士并没有认真对待它。比如,黄兴带头剪掉辫子,以证明自己的革命诺言。 1895年,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数百名留日留学生掀起了剃发换衣的浪潮。从此逐渐流传到全国。
2. 1911年革命
留学生接受了先进的思想训练回国后,自然不愿意受到满清政府的奴役。江南地区的少数学生受到影响,先剪掉辫子,然后蔓延到江北。随后,到了1907年,军队中也流行了剪辫子的风潮。
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和1911年革命的第一次胜利,孙中山提出“驱逐鞑靼,恢复中华”。要做到这一点,第一步就是去掉他们习俗的象征:辫子。同时,他们认为有或没有辫子是政治立场的象征。如果你把辫子去掉,你就是“革命者”,否则你就是“保皇党”。
就像张勋复辟时,他的军队被称为“辫子军”,他们戴着辫子来证明自己对满族的忠诚。最初不愿意剪辫子的人不在少数。他们认为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规矩。如果他们剪掉辫子,就等于忘记了自己的祖先。
革命先锋刊物《申报》曾报道过湘潭县强行剪辫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。电视剧《闯关东》也有传武剪辫子后被哥哥骂的场面。鉴于这种现象层出不穷,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法令,要求剪掉辫子,否则将被视为反对革命。
进入民国后,辫子最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这些统治者为巩固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。想要保留辫子的人们,只是受到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所束缚,不愿意触犯祖制。
世界各国一度对可笑的辫子表示不屑,但有一段时间,辫子居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。民国以来,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,很多人仍然以奇装异服见辫子为噱头,并以此作为到中国旅游的广告。可见,辫子的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大的屈辱。
结论:
辫子从实施到废除经历了许多波折。先让汉人忘记千年传统,再让民族接受新思想。可以说,辫子从晋升到结束的过程,是一部体现封建到共和的历史书。
无论留什么发型,都只是统治者巩固权力的一种措施。但由于老百姓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非常重视传统。这曾经是整个汉族的耻辱,也是新时代的标志。随着张巡康复的闹剧结束,辫子最终被淘汰,并遭到无情的殴打和嘲笑。
参考:
《宋史》
《金史》
《清史稿》
《大同闻异录》
《大公报》
《申报》
《东华录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