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...
Go...
提及艾灸,世人多觉其性温热,只宜温补散寒,遇实热病症便退避三舍。然由日本针灸大家泽田健所述,其弟子代田文志整理的《针灸真髓》中,却以数十则医案颠覆此认知:“灸者,非独温寒,亦能散郁热、通壅滞、引火归元。热证若为邪郁所致,灸之如拨云见日,邪去而正安。”这一论述,为实热病症的治疗开辟了别样路径。
艾灸退高热
《针灸真髓》开篇便记一则高热医案:某男子外感风寒三日,高热不退,体温达40℃,无汗烦躁,周身酸痛如被束缚,医者予退热药无效。泽田健诊其脉浮紧而数,舌边红苔薄白,诊断为“寒邪束表,热郁于内”。他未用针刺泻法,反取大椎、风门二穴施灸,每穴悬灸七壮。灸至第五壮时,患者背部微汗,半小时后汗出遍身,体温渐降,次日已能如常饮食。
为何温热艾灸能退高热?泽田健注解:“大椎为诸阳之会,风门乃风邪出入之门户。寒邪束表,如关门闭户,热邪不得外泄,郁而化火。灸此二穴,非以热助热,实以温热激阳,如以火攻火——柴薪郁闭则自燃,引火燃之,反能散其势。灸之热力可通阳解表,使毛孔开阖如常,郁热随汗而出,恰合《黄帝内经》‘火郁发之’之理。”此理如夏日闭窗则室温骤升,开窗通风则热气自散,艾灸在此恰似开窗,借温热之力疏通邪气外泄之路。
艾灸消咽喉肿痛
实热病症中,咽喉肿痛最为常见,世人多以苦寒药物清热,然《针灸真髓》载一病案更显艾灸之巧:某妇人咽痛五日,吞咽时如刀割,伴口干口苦,舌尖红苔黄。前医予针刺少商放血,暂得缓解,半日又复发。泽田健见其咽喉红肿却无化脓,脉浮数而有力,曰:“此非热毒炽盛,乃肺胃郁热上冲,气机壅滞所致。”遂取天突、合谷施灸:天突穴悬灸时以姜片隔之,防热力过燥;合谷穴直接灸三壮。灸后天突穴处觉温润,咽喉梗阻感渐消,次日肿痛大减。
泽田健对此释曰:“咽喉为肺胃之门户,郁热上冲如泉水壅塞于瓶口,若一味苦寒折之,虽能暂抑火势,却易冰伏邪气。天突居咽喉之下,灸之能疏导气机,如开瓶泄水;合谷为大肠原穴,肺与大肠相表里,灸之可引上冲之热下行,使郁热循肠道而出。”此如壶中沸水翻腾,堵其口则易溢,开其盖则气顺,艾灸在此非灭火,而是疏渠。
艾灸散痈肿初起
外科实热病症中,痈肿初起亦可用艾灸施治。《针灸真髓》记一背部痈肿病案:某男子背部生疖,红肿热痛三日,范围如铜钱大小,触之坚硬,伴恶寒发热。泽田健取疖肿中央及身柱穴施灸,以米粒灸各五壮。灸后局部微红发热,次日肿势变软,三日即溃出少量脓液,肿痛渐消。
“痈肿初起,乃热毒郁于肌表,气血壅滞而成。”泽田健在案后批注,“此时热毒未深,如草木萌芽,灸其患处,如以温火烤湿薪——热力可透达肌层,激发局部气血运行,使壅滞之邪随气血流通而散;身柱穴属督脉,为腰背气血之枢纽,灸之能助正气驱邪,如添薪助燃,邪不胜正则自退。”这与传统“热毒忌灸”的认知看似相悖,实则暗合“以热引热”之理:就像火堆旁的湿柴,置之不理则易霉变,借火势烘之,反能除湿而不助火。
艾灸治目赤肿痛
更令人称奇的是,《针灸真髓》中连目赤肿痛这类火性上炎之证,亦有艾灸治愈的记载。某书生连日苦读,突发左眼红肿,畏光流泪,眵多如脓。泽田健未取眼部穴位,反灸足临泣、太冲二穴。灸时患者觉足心微热,渐至小腿,半小时后左眼灼热感减轻,次日红肿消退大半。
“肝开窍于目,目赤多为肝火上炎。”泽田健解释,“足临泣通胆经,太冲为肝经原穴,二穴皆能疏肝利胆。灸之并非补肝,而是借温热之力疏导肝气——肝火如逆水行舟,苦寒药如以石压舟,虽能暂止,却易壅滞;灸之如顺流推舟,引肝火循经脉下行至足,火去而目明。”此理如屋顶积水,堵之则渗漏更甚,疏之则水去屋安。
艾灸治实热病症核心
从《针灸真髓》的医案中不难发现,艾灸治疗实热病症,核心不在温而在通:或通表散郁热,或通腑泄胃火,或通经散痈肿,或通肝利胆火。其关键在于辨证——实热若为邪郁气机、不得宣泄所致,艾灸便能借温热之力激发经气,使郁者通、壅者散、逆者降;若为热毒弥漫、正气已虚之证,则需配合针刺或药物,不可单用艾灸。
这一思路对临床极具指导意义:遇实热病症时,不必因热废灸,可先辨热之成因——若见“热而无汗、痛而拒按、胀而不移”等郁滞之象,不妨选相应穴位施灸。如外感高热无汗取大椎、风池,咽喉肿痛取天突、鱼际,痤疮红肿取曲池、血海,皆可借艾灸疏泄之力,使邪有出路。操作时可采用悬灸、隔姜灸等法,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,见汗出、胀减、热退等象即止,不必追求灸至起泡。
在《针灸真髓》文末泽田健叹曰:“医道之妙,在知常达变。灸法之用,岂止温寒一端?”实热病症如夏日暑湿,若一味用寒凉冰镇,反易致邪气内伏;若以艾灸如温风疏导,反能使气机畅达,热邪自散。这正是艾灸的智慧——不与热邪硬抗,而是顺势引导,在温热中见疏通之能,于实热中显施治之效。如此,方能理解为何《针灸真髓》中的艾灸,既能暖寒湿之躯,亦能解热证之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